2014年12月31日,在跨年之夜,上海不幸發生踩踏事件,造成多人傷亡,引發大家對我國城市應急系統的深思,也讓大家重新將目光聚集到2014年12月24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《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》上。
應急產業是什么?也許聽著覺得生僻,但卻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。舉個例子,不久前,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制的“導彈滅火”器獲批“準生證”,利用導彈發射控制等技術,將滅火彈遠距離精確投送至火場壓制火勢,為高層、超高層建筑消防。這就屬于應急產業。
在12月24日《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》發布會上,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對《意見》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。
一、應急產業的內涵是什么?
近些年來,在黨中央、國務院堅強領導下,我國先后成功處置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、事故災難、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,最大限度減少了生命財產損失,維護了經濟社會和諧穩定。在上述應對突發事件措施和全社會不斷增長的公共安全需求推動下,涌現了一批從事應急產品研發、生產和提供應急服務的企業,催生了應急產業。
應急產業是新興產業,覆蓋面廣、產業鏈長。《意見》提出,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、監測與預警、應急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。應急產業定位在上述范圍,主要考慮是: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》,我國將突發事件分為自然災害、事故災難、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,應對過程包括預防與應急準備、監測與預警、應急處置與救援、事后恢復與重建四個階段,應急產業理應是為上述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提供支撐的產業(由于事后恢復與重建階段時已經進入正常經濟活動,相關產業不再納入應急產業)。應急產業從功能定位上與節能環保產業類似,是為滿足某一方面社會需求而產生并得到快速發展。這個定位表明,應急產業是綜合性產業,具有行業交叉特點,涉及裝備、材料、醫藥、輕工、化工、電子信息、通信、物流、保險等,以專用產品和服務為主。應急產業雖使用“應急”,但基本涵蓋了消防產業、安防產業、安全產業、防災減災產業、信息安全產業、公共安全產業、緊急救援產業等。
二、目前我國應急產業發展現狀如何?
我國應急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。一是應急產業發展環境得到改善。國務院在《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》等一系列文件中對發展應急產業提出了要求,同時在關于加強防災減災、安全生產、環境保護等文件中也對應急產業相關內容進行了部署。工信部、發展改革委、科技部、公安部、安監總局等出臺了與應急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的措施。2008年以來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多次作為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。2011年我國將應急產業作為新增鼓勵類產業納入《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》。我國與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應急產業國際合作積極推進。二是應急產品、技術和服務呈現蓬勃發展態勢。一批高水平食品安全檢測、地質災害監測、煤礦安全避險、高層滅火救援、應急通信和應急指揮等先進裝備脫穎而出。航天技術、物聯網技術、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應用于應急管理中形成了一批創新成果。道路救援、航空救援、工程救援等應急服務業態發展迅速。三是應急產業發展力量不斷壯大。廣東、北京、河北、安徽、重慶等地打造區域性應急產業基地。新興際華集團組建應急技術創新和產業聯盟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、中國兵器工業集團、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等大企業重視發展應急產業。一批服務應急的中小企業不斷涌現。應急產業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。四是應急產業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。各種應急技術、產品和服務在我國應對四川蘆山地震、云南魯甸地震、甘肅岷縣漳縣地震、黑龍江松花江嫩江洪澇、青島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、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等突發事件等突發事件中得到廣泛應用,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